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以貌取书:书籍印刷和装帧设计究竟有多重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近几年中国社会对于当今新闻、文学、学术等各界所呈现出共同的日益娱乐化、粗鄙化的倾向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讨论甚至到了一种滥用的程度。似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一个物质和信息丰沛、思想却如此匮乏的时代,人们相信权力、资本、体制,却越来越不肯相信个体力量和伟大思想。

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大量无意义的信息轰炸,网络媒体、速食文化、AI...电子科技取代了人类本身的智能,我们习惯了长期在电子产品上进行碎片化阅读,很快接受和适应了这种快餐主义,并迅速退化。

再加上电子化阅读的日益扩张,kindle voyage高分辨率的E ink屏显示效果声称可以和精装书媲美,各家读书类app也都逐渐改进得非常成熟和好用,电子书的优势显而易见,轻简、高效、方便笔记整理和携带,也能让自己养成随手写书评和感想的好习惯。纸质书一般都带有塑封,你没办法提前通过小部分的免费阅读来了解书的内容是否真的是你所需,而电子书可以很好地承担买纸质书之前的参考和筛选功能,在这些方面我真的非常感恩电子书的发展。

但电子化阅读就谈不上任何阅读品质和阅读体验了。亚马逊电子书销售顶峰时期已经过去了,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回归纸质书,这就让一直叫嚣“纸媒已死”“纸媒将亡”的人显得非常可笑。拥有好的印刷和装帧设计的书值得我永久收藏在书架上并再读一万遍,永远会有人更加在乎读书这件事带给人的感受。

电子书始终无法做到像纸质书一样带给人翻页的快感,印刷的味道,随心所欲的做笔记等等。比如我是一个很爱做笔记的时候打“?”“!”和画表情的人,随手写在书边的批注,那些字体、力度、工整还是随意或潦草,回头再去翻的时候你很容易就能回味自己当时看书的感受。

虽然纸质阅读有以上甚至更多的好处,在这个大环境下印刷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夕阳产业,为了寻求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能力,它必将转变或者说扩大自己的功能,即做书不仅仅只是提供阅读的实用主义,而势必要开始注重书籍设计美学。纸质书对更多人来说,除了阅读以外,还具备了摆设和收藏的功能,纸质书的装帧设计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虫子书》和《园冶注释》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并获得银奖

以及《鲍勃·迪伦诗歌集》《小说药丸》

《呕吐袋之歌》《忒休斯之船》

我想爱读纸质书的人应该都对书籍的印刷和装帧的要求比较苛刻,也都有自己的偏好,封面、版式、开本、插图、装订的不同都会对阅读体验造成影响,可能从事设计相关行业的人还会关注用纸的克重和松厚度这样的细节。在所有类型的书籍里,也往往是图画艺术和设计类书籍的装帧是最好的,另外介绍传统文化的书和日系书的设计也都比较用心。

中国目前有500多家出版社,其中不乏优秀的良心出版社,比如译文、三联、广西师大以及由它出品的理想国这些年我们引进了很多经典的外国作品,拥有了一批可以让人信赖的译者。意大利文中有个双关词"Traduttore,traditore",即“译者,叛徒也”,经常被用指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那些难以被翻译的语言文化之美。但我想,这些优秀的外国作品在引进国内过程中丢失的美,不只在语言文化的转换之中,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

我经常无意中看到一些读过的作品原版装帧是多么有趣和贴切,对比之下中译本的装帧就显得呆板和老气每一位编辑和设计师在书籍印刷和装帧设计上的用心,就是在为读者和书本更加亲近而搭建桥梁,他们用心想要和读者沟通,也真正关切每一个纸质书阅读者的感受,他们让一本书变得更加可爱和生动。

目前国内出版物走心一点的装帧要么是效仿上个世纪欧洲的手工装帧,要么是受日本禅宗的影响下的极简主义。我今天要分享的书,装帧设计可能比较偏向于后者。它们首先都是我自己本身喜欢的书,有我喜欢的内容,其次才是在国内出版这些书的各个版本里装帧更棒的,重心是书。书的本质应永远是阅读,书籍装帧设计也还是一定要服务于内容。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出版社的时代,越来越多标榜小众和特立独行的独立出版物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它们大多都只是用花哨的封面或冷门的主题作为噱头,形式很到位,却毫无内容可言。没有实质内容为依托的装帧设计,其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

《新知》杂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办出版

纸质阅读物印刷和装帧设计的重要性反而在杂志上体现的更彻底,所以我把「新知」放在了第一个。「新知」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双月刊杂志,2014年正式发行。杂志每期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根据主题向海内外高校教授或学者约稿,有固定的篇幅介绍文学、建筑、电影、各种有趣好玩的艺术史、最新的科技进步以及最新潮的国外作品译文,而插画占到了每期杂志的30%到40%的配图,为了保证原创性,他们会按照每期主题内容去找插画师和摄影师。

「新知」作为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肯老老实实做内容,也舍得做内容的好杂志,它选择了更严肃恒久的话题,选择坚持更高质量和高水准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帮我打开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安抚了我高中时期对未知领域巨大的求知欲。


可惜「新知」已经停刊了:(。去年四月份公布要改刊的消息,大家都还比较乐观,主编苗炜也表示还会再出,直到七月份确定停刊的时候,太暴击了,第二天就跑去三联把没买的期号都抱回家,集齐了新知发行以来的每一本,还特别幸运的买到了13年的一本试刊号。 我现在仍觉得像「新知」的内容高质、设计有趣,国内能做到这么棒的期刊杂志寥寥无几。

我有多爱新知呢,爱到自从新知停刊以后,我每次看到其他的中文杂志或杂志书有好的发展,比如「BranD」在国际上的热度以及2017年最后一期竟然有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压轴...抓住微信红利期的「Lens」办的越来越有生气,受众群也越来越大...还有包括每次去书店和咖啡店都能看到「知日」和「谷物」...都会默默替新知遗憾。所以你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淘宝三联旗舰店买「新知」尝试一下,虽然杂志停刊很久了,但目前也只是有几期绝版了而已...



***

阿贝尔·加缪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之前看到许知远定义精神偶像

“在你最敏感、最强烈的时刻,他们介入你的生活,甚至激发起你身上更敏感更强烈的东西。”

一下子就想到了加缪。加缪是我个体思想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者,也是他的文字让我最初感受到了那么深刻的灵魂共鸣。在我惝恍迷离的时刻,加缪是我巨大的安慰,在我急于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的时期我也总是跟随着他才找到出口。能在十二三岁的年纪读到加缪,而今已处在年少的边界仍然能和这样伟大的灵魂相伴,是我太幸运的一件事。(此处有爱心)

加缪是法国作家、文学家、剧作家,更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道德家。大众一直都用“存在主义”文学大师、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来称呼他,还挺好笑的,因为加缪本人从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并在后期与他曾经的好朋友“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有过持续性的论战,最后以决裂收尾..

实际上从他早期的随笔集和第一本小说《鼠疫》就已经很明显的能看出他的哲学倾向是「荒诞主义」,「荒诞」贯穿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并越来越清晰和坚定。我曾经很认真的想过加缪的文学和哲学哪个更好,后来觉得或许对他而言这两者本就是分不开的吧。和以往的哲学家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同,他的哲学论著《西西弗神话》和《反抗者》写的像小说一样亲切,即便他讨论的是最严肃的问题:存在、自由、反抗、正义,尽管他的文字离现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那么久,但你仍然觉得他离你的心很近。

我最初是被加缪的文字戏剧荒诞的表现手法吸引和震撼,后来则是被他的哲学和人格,有些人天生就是道德家,加缪就是这样的人。要知道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真就是一个反叛者的世界,年轻人都是那么的放荡不羁和抛弃传统,似乎“一切危险和煽动性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加缪始终以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坚守着作为人类最宝贵的那些道德和品质,他是我读过的作家里最适合做年轻人的精神导师的,不分年代。

这些年陆续买了不少加缪的纸质书,但一直没看到用心的精装适合作为收藏的。这套译文出版的加缪全集,应该是国内目前出版过的最精致的一套装帧了。每一本的腰封上都有对应的加缪每个时期的照片,所以11本,就有11个加缪,第一次不舍得拆腰封。这个系列目前是有三四本绝版很难找到了,想要凑全新整套的比较麻烦,但他最有名的荒诞三部曲和其他几本文集都还是可以买到的。



***


玛格丽特·杜拉斯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杜拉斯有着高度的女性自觉意识,她立足于女性的情感之上,表达出更为朴素的、纯粹的、也更放肆的感情,是完完全全的“直觉体验”。她将女性独特生活体验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

看她的《情人》的时候,杜拉斯无比任性却又极其巧妙的写作手法,时间节点之间大跨度地跳跃和空间描写的远近突变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而她的叙述方法又是那么的直接残酷,尤其是第一视角下的很多细节和心理描写都让我不忍卒读。

杜拉斯的小说都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由于情感的真实本身就容易引起读者共情,她又对很多意识流的东西进行大篇幅的细致描述,代入感太强了。像是她就在站你面前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人生撕开给你看,最坏的一面、最真实的一面、堕落的残缺的绝望的一面,让你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最初被这版装帧吸引是很巧在住民宿的家里读到了《八〇年夏》,杜拉斯的短篇一向很妙很讨喜,这个系列又都美的看封面就想买,除了《八〇年夏》之外我又挑自己喜欢的颜色盲买了《黑夜号轮船》和《伊甸园影院》,分别是以杜拉斯朋友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短篇小说和一个舞台剧剧本。但这两本比较平平淡淡,不推荐大家买




***

《尼采诗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提起尼采,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大有争议的哲学家,荣辱毁誉,莫衷一是。似乎是,人们关于他的哲学的意见把他的哲学掩盖了,而他的哲学又把他的诗掩盖了。

                                         ——周国平


以前看尼采的哲学会有一种不适感,总觉得他太犀利了,讲话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固执,高傲,缺少一点仁慈。最初买这本诗集也完完全全是因为这本书做的太漂亮了,在实体书店一眼被封面吸引,手感也很棒。我觉得自己好久没有见过这么用心的装帧了,阅读体验提升的不止一点点,买这本的当天我就看了两遍。

真的很奇妙,没想到我喜欢上尼采竟然是因为他的诗。但想想也是啊,尼采是那么一个崇尚美学又善于谈论美学的人,他的诗怎么可能不好呢。尼采的诗里也都带着很多哲学意味,即一种诗化的哲学,但写诗的尼采姿态很低,更像是一个他进行自我对话的过程。

我想,诗大概是所有文字表现形式里最真实的一种表达。不像小说和散文,诗只是完全的表达自我,表达本心,它会展现出人身上有韧性的部分。读他的诗,我常常觉得他是一个太孤独的人了,他的诗字里行间都闪着满含“孤独的痛意”的光,孤独感贯穿他的一生,孤独使他塑造出查拉图斯特拉的形象,孤独也成就了他在哲学上的高度。

虽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人肯定这一点,但他一生都在用哲学的方式反思生命,并从中汲取力量。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正确。

这本《尼采诗集》是2017年译文出版“尼采三书”系列的其中一本,另外还有《悲剧的诞生》和《瓦格纳事件》,但不推荐大家买这两本。封面材料和用纸差距很大,而且字体排版很奇葩,很难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个系列。



***

石川啄木诗歌集

《事物的味道,我尝的太早了》

译/周作人 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认为诗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心雕琢过的,诗人对每个字眼如何斟酌,对每个意象注入了怎样的隐喻,我会被那些绝妙的象征是如此地恰如其分而震撼和仰望。另一种就与之相反,用语之质朴和清淡,会让我完全忘记诗的技巧,好像那些词汇和句子天生就该那么用。

石川啄木的诗是后者。他的诗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那些宏大的主题,有的只是对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中细微情感的描绘,无比的诚恳和干净,常常会让我毫无防备的心软一下。读起来也完全不必有任何负担,不必想着一定要从中获得点什么,最好就只是在一个较为闲散的时刻,用完全敞开的心去读,享受他带给你的那种轻松、迷幻而哀伤的气氛。

最近包括接下来半年看书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看书更倾向于诗集、随笔集、短篇小说这一类可以每天都读一会儿但又并不急于一时读完的书。这本诗集是止庵在世界读书日推荐的,他本就是一个非常在乎书籍品相的人,推荐的书自然很好。书衣的封面设计、字体排版、用纸材料的凹纹做的都好精细,打开书衣里面也很惊喜,整面的小花还是立体的,和石川啄木的诗歌风格很搭,出版社和编辑真是有心了。



***

《杜尚访谈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杜尚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对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其进程,他一生从未著书立说,但通过对话也能对他窥知一二吧,我是完全抱着这样的好奇心来读这本访谈录的。

在之前,我一直认为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美学,而美学的本质,大概是「无意义」,美而无意义。在此之下,才能谈及其他。如意义、技巧、目的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相对概念,也有很大成分是世人强加与之的,是不牢靠的。换个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这些概念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抛弃这些概念来看,艺术就是那些不论时间流逝而真正美的事物,因为我们本能的被美所吸引。

但在杜尚看来,“我们孜孜维护的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美和丑的区别、高和低的价值取向就像皮屑一样脱落。他不相信创作、也不相信甚至宣称自己放弃了艺术,然而他却把人生变成了艺术。从某种角度来看,应该说杜尚为我们刷新了自由的可能性。这本书带给我的比我想要的要多。

另外这本书的装帧也很对我胃口,因为我个人更偏爱小开本和有书衣的书,书买回来会先拆掉腰封...腰封真的很惨,不是腰封这个设置无用,而是国内出版物的大多数腰封都是线下标题党,极尽浮夸,给人一种菜市叫卖的既视感,畅销书的腰封更惨不忍睹,失去了腰封所承载的最基本的功能,即用最少的字数最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达书的主题和内涵。



***


王小波《黑铁时代》

时代文艺出版社


王小波是中国难得的自由思想家,他终生崇尚并不断探索自由和一种高度的个人主义。,王小波对事物总是抱有怀疑的态度,并把自己的这种怀疑在小说里进行实验和探讨,自由的边界、信仰的真实性、人性的压抑之下人们对待的态度、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反思。

但他讨论这些抽象和缥缈的问题并非从什么理念和意识形态入手,而是闭上眼睛深入生活,把两只手伸到水底摸透了生活本质后渗出来的。他永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王小波的文字极其自然流畅,叙事却复杂的让人根本琢不清结构和形式,只能默默地跟上他的思维走。或许是他的文字象征意义太强烈,大众过分在乎他大胆的描写和他浑然天成的黑色幽默,反而忽视了他强大的叙事功力和思辨逻辑,他笔下的故事既轻又重,显出一股独有的荒谬和残缺的美感。

这本《黑铁时代》是我唯一一本二手书,和我年纪差不多大了,用手一翻满是烟尘味混杂着霉味,边角也都有褶皱。但内容比较珍贵,集子里收录的作品都是王小波的遗稿,有些是还未写完的,有些是已经完成了还未定稿的,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没有得到王小波本人允许,是在王小平和李银河以及王小波其他家人的支持下,这本稿集98年得以出版。



***

《葡萄酒便条卡》

醉酒诗


这本关于葡萄酒小知识的便条卡准确来说应该算是结合了书和笔记本功能的阅读物。它的内页左侧是有关葡萄酒的历史、产区、香气等等一些可爱的小知识,右侧是原创的插画,可以用来记笔记。另外,醉酒诗的小甜水也都可爱又好喝,适合当女孩子的睡前酒精饮料。



按王小波所说,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但长大就一定意味着一点点向世界妥协吗?

我是不认的。

希望我们能永远生猛下去,

和王小波一样拥有自由而真实的灵魂,永远纯净且有欲望的心。

感谢阅读,祝六一快乐。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