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智能革命。人工智能之所以受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能在很多行业落地,催生一些新的变化,这个进程被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或“人工智能工业化”,也有论坛称之为“智能化”,比如今年重庆的智博会主题就是“智能化”,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是“智联世界,无限可能”,其实都是AI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力。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企业、行业并没有完全实现“互联网化”,就要进入到“智能化”浪潮之中,相应的焦虑甚至畏惧情绪肯定是有的。李开复老师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忽视AI的传统公司可能会落败或消失,就像当年拥抱互联网一样。”
完全赞同传统企业必须重视AI,并推动业务在线化、数据化,公众号靠谱的阿星结合行业观察认为,对传统企业而言,智能化将会比“互联网化”要友好的多,传统企业结合"AI+"将不会像“互联网+”那么难。
先来看看“互联网化”,全民“互联网+”实际上是2014年至2015年盛极一时,但到2017年下半年时这个“概念”就不性感了,很少在出现在创业者的BP里,侥幸能活下的一些“互联网+”项目也是以融资或者合并为主的O2O项目,比如滴滴出行、美团点评等给人留下了烧钱的印象,他们本身也不太突出“互联网+”的概念。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实践除了极少数比如苏宁得到阿里支持外,大多数折戟沉沙。原因是什么?
因为互联网经济本身是线上流量导向为主,当很多企业面临结构化的转型重压开始寻求拥抱“互联网化”时,不得不面临腾讯(微信上占据了大部分移动流量)、阿里巴巴(淘宝相应消费品类整合完成)、百度(搜索入口相当成熟),BAT流量自给自足,对外输出的流量就非常贵了。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方式就是做只有做自己的APP一条路,而APP是相当用户低频开启的“信息孤岛”,高度依赖外界的流量补给。只有抱大腿被巨头融资整合公司能“站队式生存”,当然不排除那些获得了资本坚定支持,能直接分夺流量的公司比如字节跳动系等这样纯互联网基因团队活下来,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基本上,那些纯线下、没有线上流量手段的传统企业,只能跟着互联网公司步伐交广告费或者平台税,很难唱主角。
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是三年制造一个大概念泡沫,随着泡沫破灭带来资本寒潮的周期,这导致大多数在风口中创立的公司死掉,极少数通过疯狂融资并购模式存活下来,而他们最终变现也是依靠海量的用户流量变现或者有价值的行业数据资产,这也是很多传统行业在这种游戏规则逐渐被边缘化。
我今年年初甚至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基本没戏!》的文章,除了把现状、原因讲清楚以外,我以提到了三条企业印证成功的转型路径,比如“疯狂积累获取本行业最擅长的大数据库”,“做私域流量或者小程序”,“公司即媒体公司,员工即自媒体”,但这些方法其实也只是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大局已定情况下的求稳之法。
现在的“AI+”或者是“智能化”发展或许让以往这些“互联网化”状态彻底翻篇,这的确是很多没有分享到互联网经济红利的产业以及企业的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不是只是跟着趋势安利而已,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是解铃还须系铃者,IOT(万物互联)重新定义流量。互联网化的流量载体是用户的线上账户,在AI时代,如果你是一家白色家电厂商,或者一个买保温杯的制造商,你的产品出厂数量其实就是一个个联网终端,直接在后台数据上显示的一清二楚,产品与用户之间是是“一对一”的关系。
当边缘计算技术成熟了之后,很多智能硬件甚至不依赖云端数据就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网,这个时候可以大大降低对线上流量依赖度,反而厂商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利用好线下的渠道、促销以及客服售后等等。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要想链接更多除了电脑、手机以外的智能设备,反而必须要给很多智能厂商好处,这些厂商实际上角色从潜在“广告买家”转变为“开发者生态”成员了,其实反而是占据着相对上游的主动位置。
二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激烈,加大了对云计算的投入以及开放化。“机器智能”(AI)它的动能是云计算,它的能源是大数据,而大数据本身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对云端数据的分析和结构化即“云计算”,可以理解为机器对“数”的“运算”。BAT这三四年以来都非常重视自身的云计算峰会,比如百度是百度云智峰会、阿里巴巴的云栖峰会、腾讯云未来峰会,今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同时召开的还有百度云智峰会也是在8月29日开,百度智能云本身强调了AI产业化的公式是,人工智能产业化等于智能计算乘以智能应用的“智能生态”次方。
友情链接